热度 3|||
长江三峡重游追记之三
悲壮的屈原多情的“姊归”
长江三峡,不仅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奇观,也是闻名中外的人文荟萃之地。
走进三峡,对我来说,开启了令我感慨的一段时光。
千百年来有胆识有心境之人,对三峡幢幢峰峦、条条溪流、座座村落、处处峡谷,无不铭刻着、铬印下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和对人生寄予的莫大情感和忧思。
三峡的山,是诗意了的山,蕴含着极深的意境;三峡的水,是灵性了的水,散发着通透的忧怨。
看到秭归,想到这地名因屈原而起。我感慨屈原的姐姐悲痛屈原被流放,数次远道宽慰弟弟。后人感动将楚国丹阳改名为湖北姊归又演绎成秭归,多情的秭归人寄托了他们对屈原千年绵延不绝的哀思。
来到湖北秭归县,意味着我已进入长江三峡的西陵峡,这里是诞生两千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故乡。隔江相望的对面,就是世界最高的三峡大坝。
一江东水向东流,我却逆流而上,为的是凭吊这里诞生过伟大诗人的魂归之处屈原故里和屈原祠,尽管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事过境迁。
两千年前,屈原为什么要投身汨罗江?是举世混浊、唯他独清,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哀绝,让他本人义无反顾离别人生?还是路漫漫修行过程,让他再也无法排谴心中愤慨与无奈而怀石投江?
极目青山绿水,那处不埋着漂着一个又一个哀怨的幽灵。生性刚烈的屈原,怀着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探究,悲恸楚王的背信和官史的污陷而投江,这是怎样的悲壮和悲愤。
让我感慨的是,这种悲壮和悲愤,并没有因屈原的怀石投江而绝迹。屈原以后的历朝历代,又有多少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心怀报国无门的悲情,再而三地以各种方式演绎着与屈原相似的悲壮和悲愤。
屈原三次被流放,皆是楚怀王的昏庸和同僚的无耻。我敬佩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刚烈性格。
但我还悲愤的是,封建集权制自生于骊山那座大坟后的数千年,为何如同雾霾那样挥之不去,无时无刻不在奴化着我们的精神和思想;无时无刻不轮回着朝代兴替间一幕又一幕血腥相残的民族悲剧。
屈原走了两千年间,他被史学家司马迁戴上他第一个爱国诗人的桂冠;后人定性他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魂的赞美。
但也应该探究和思考,屈原怀石投江背后那最终源于制度的悲剧原因。最该荡浊扬清的是,让那一切恶的始作涌者的君权,永远都关进笼子里,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屈原发出的天问: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让百姓在动乱中遭殃啊?人民妻离子散啊。
屈原走了两千年了,他呕心沥血留下的《离骚》、《九章》、《九歌》和《桔颂》等诗篇,至今让怀念他的人,逐字逐段回味和品意。
两千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转瞬间。太阳,朝出暮落,长江,奔腾东去。诗人屈原的形象,仍永驻人间。
因为屈原,我们知道了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他。
因为屈原,我们了解了江河划龙舟是为纪念他。
因为屈原,我们还明白端午的深层含意是为祭祀他。
端午节,原意是庆丰收,屈原投江当天是端午节。因此,端午节那天,人们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以纪念诗人屈原,端午节寓含着亿万人对屈原的思念。
多情的秭归,建有全国最大的屈原庙和屈原祠。
多情的秭归,竖立着屈原铜像数十个;以屈原名字命名的建筑、街道、村落、门牌、桥梁、船舶和工厂等数十处。
屈原祠,三度迁移。原址在秭归城东五里之外唐代始建的屈原沱后叫清烈公祠;兴建葛洲坝,二度迁建归州更名屈原祠;建设三峡大坝,再次新建屈原祠于凤凰山上。
凤凰山上的屈原祠,由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
秭归纪念屈原的遗迹甚多,有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
屈原在他《桔颂》诗中,对秭归作为全国柑桔之乡盛产的柑桔,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来了一趟,虽没去,但了解到,香炉坪是屈原出生地。秭归与香溪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取名屈原沱,沱上有最古老的屈原祠。
这里牵牛不用牛鼻绳,也跟屈原有关。传说屈原从楚都快到家门,侍者断了挑书简的绳子,一老人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绑书,从此当地不用牛鼻绳,牛竟顺从听话。
屈原在流放地闻讯楚国灭亡,悲愤交加,怀抱石头投江。他的诗《怀沙》,可以说是他最后的绝笔。
江河再美,让他感到孤独。世界混浊,让他感到绝望。唯有死可证明他的忠心。悲哉。
悲壮的屈原,多情的“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