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东北三省加漠河十四天专列之旅游记之十四
失去美色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当我时隔十四年,再次身临内蒙古大草原,我情不自禁直觉到,我仍有十四年前的惊诧。
我惊诧,这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壮美的内蒙呼伦贝尔大草原吗?这种惊诧疑惑的感觉,甚至比十几年前,还要强烈一些。
在我还年幼时,我就憧憬着能有一天,想亲眼看一下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和壮阔,这是我深受了那首《敕勒歌》的影响所致。
这首深铬我心里数十年的《敕勒歌》,最早是从南北朝流传下来,距今已过去了一千五百多年。
一千五百多年前,不知何姓氏的人,在一首民歌《敕勒歌》中,是这样描绘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男儿血,英雄色。为我一呼,江海回荡。山寂寂,水殇殇。纵横奔突显锋芒。
如今,我再重新回味这首古代民歌,歌里所描绘的此情此景,有的意境,我尚能感受到:
天空,还是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空依旧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仍然是无边无际,茫茫一片。
有的描绘,已褪去了往日的秀美:茫茫大草原,虽说还是那么壮阔,但时光过去了千年,大草原已不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而是满目的风沙,掺杂在稀松的草丛里,低矮的草丛发黄发涩,不如以前肥壮的牛羊马,在草地上四处移动着费力地觅食。
有生之年,亲眼目睹所谓美丽的内蒙大草原,我一人来过一次,我和妻这次是第二次来。
上次是二〇〇四年七月,距今是十四年前,我来包头开会,曾到过神舟五号返回着陆点附近的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大草原。
近距离观看了神舟五号返回内蒙古草原的着陆点。
那次来,我实际看到的内蒙古阿木古朗大草原,与我印象之中的美丽,相去甚远,超出了我小时候的想象和憧憬。
我小时所想象的,至今我还能看到反映内蒙古美丽的大草原图片,仍旧是那么的壮阔雄伟、牧草丰茂。我怀疑,这些表现内蒙大草原的唯美图片,是艺术加工还是从那儿拍摄的?
千年之前,那位不知名的诗人,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大草原,描绘的那么迷人。
千年之后,我身临其境看到这号称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早已褪化了它的美色,只剩下它那的雄伟壮阔和一眼望不边的茫然。
草原,是牧民的家,也是牛羊的家。
无论是牧民还是牛羊,赖以生存的根,就是这茫茫无际的大草原。
如今,草原褪化了,草原沙化了。
牧民和他们饲养的牛羊,今后再过若干年,还怎么生存下去?
我感觉,我所看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如今褪化成这样,足以昭示地球的环境正在变的越来越恶劣。
地球环境的恶化,不是那一人,那段一时间突然造成的。这是地球上的人,在百年时间,日积月累,疯狂掠夺地球有限资源逐渐造成的。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地球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我们或许把地球正变成另一个火星,我看距这目标是愈来愈近。
逝世不久的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生前担忧地球已不适应人类的生存,大声呼吁人类想办法移民到其他星球上,这不是霍金空穴来风的呐喊,而是地球生态日益恶化的迫切需要。
我们这一拨又一拨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来到这壮阔但早已褪去美色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尽情享受大草原带给我们开心的同时,我们想过大草原的感受吗?
或许,逐渐褪化和逐渐沙化的草原,早已不适应每天多达数以千计累计数百万游人来草原游玩。
脆弱的草原生态,还有没有再生的能力,承载这些过多的游人,任凭数以百万计的游人在草地上任意脚踏足踏吗?
草原地表的沙化疏松化,这可能和地球的整个生态恶化,有直接关系。但草原的草木稀松化低矮化,这可能和过度放牧,不及时恢复草原的再生能力有关,或许,也和当地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有关。
我儿时,天真的想象,美丽广阔的内蒙大草原,丰满茂密的牧草,长得齐腰高。牛呀羊呀马呀,全都隐没在那绿色的草丛里。
当阵阵清风吹过,齐腰高的牧草,就象海浪那样,动荡起伏。牧草被清风吹的低伏下去的一个瞬间又一个瞬间,牛羊马的身影,闪了出来。
黄色的牛,白色的羊,黑色红色的马,东一群,西一团,忽隐忽现,到处都是,这在我心中曾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
遗憾的是,百年人生中,时隔十四年,我也就仅来过两次,却始终没看到这种萦绕我心头几十年的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