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1||
盛唐露天展览馆——(乾陵3)
离开懿德太子墓之后,我们才真正来到乾陵景区了,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相当宽阔的、长长的司马道也就是神道,直通北峰。
当我站在司马道上的时候,导游小李介绍说,由于时间久远,乾陵的地面上的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分布在宫城四门之外,而唯有朱雀门最多,也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神道两侧的精美石刻。这批石刻气势恢弘、造型逼真,充分代表了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雕刻艺术水平,是唐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被世人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望着眼前的司马道,又根据自己脑海中的依稀记忆,仿佛这里的一切,跟其它地方又有不同。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人们也都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两座陵墓特别吸引国人注意,一座是我们老家的清东陵,一座是眼前的乾陵。老家的清东陵埋葬的虽不是皇帝,却是大权独揽,垂帘听政,丧权辱国的清太后慈禧。而眼前的乾陵,地宫除了李治皇帝以外,埋葬的还有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在位时政通人和,社会和经济发达,死后以山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来陵墓保存还是完好的。
就在此时,眼前出现了一对华表,这对石柱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由圆石、仰盆莲花顶座、八棱形柱身、覆盖莲花座、双层方形基座五部分组成。华表巍然屹立于司马道最前端,它应该是作为陵墓的象征,也应该是皇权的象征,真对华表的出现,真正衬托出了乾陵庄严肃穆和神圣的气氛。
紧挨着华表的北边,是一对栩栩如生的翼马,翼马高3.17米,长2.8米。站立于有上下石座及础石的底座之上,雄伟壮观,强悍雄健,造型优美,翼马马身两翼雕饰五层卷云纹翼翅,马翼舒展和谐,作云雾中飞翔奔驰之状。翼马是人们想象当中的长有翅膀的飞马,又叫飞马,或称瑞兽,与华表一样,是古代最高统治者封建权威的象征。这两匹翼马都属于波斯马,外形相似,风格却不同。西边那匹翼马轮廓爽朗,棱角分明,而东边的那匹流畅优美,圆润柔和。翼马的设置也为眼前的乾陵陵园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继续向北的时候,看到是一对鸵鸟。鸵鸟采用传统的浮雕技法,只淡淡几刀,便将鸵鸟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虽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石雕上现已斑痕点点,但它不仅没有损害鸵鸟的形象,反而使它显得更加古朴粗犷。乾陵前为什么要设置鸵鸟呢?因为唐朝人心目中,它是一种来自遥远异域,带有几分神秘怪异色彩的神鸟。据说高宗生前特别喜爱,所以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特意在乾陵安置了鸵鸟。
视线离开鸵鸟后,后面相继出现了象征了皇宫的仪仗队伍,也就是五对石人石马。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残缺不全了。然后是十对高4米,重达数十吨石人,也就是“翁仲”,他们是守卫陵墓的卫士。相传阮翁仲是秦始皇身边的大将,力大无比,武艺高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让他镇守边关,威振夷狄。阮翁仲去世后,秦始皇大为悲伤,为了纪念他,就按照他的原形雕刻铜像立于当时的宫城司马门外,后世帝王便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陵墓前也雕刻翁仲像用于守陵。这位靠近朱雀门的将军叫直阁将军,直阁,意指值勤于殿阁。
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
在“述圣纪”碑和“无字碑”北面,是有为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而2米高的“唐高宗乾陵”墓碑,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据说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自郭沫若以来,现代人认为乾陵是二帝合葬墓,但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观点。因为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应了母亲的这个请求。所以在礼制上乾陵仍然属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所以,毕沅的题字还是符合礼制的,而郭先生的题字就不见得合礼制了。
两块墓碑之后,有一条便道向北通向苍润高峻、巍峨峭拔的梁山主峰也就是北峰,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陈运和诗《乾陵》为此景而作:“一段历史与一片风云,合葬在这儿,当朝廷沿着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驿道,颠簸进入绝句律诗”,“无字碑上没记事,石人石马失声息,古遗址延伸出一道圣旨,被今日游客踩成现实”。
站在“唐高宗乾陵”墓碑前,遥望着眼前南乳峰之间沿司马道主轴线一直延伸到北峰的“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真是感慨万千,我的思绪也开始飞扬了起来了。虽然我见识短钱,但也走访了一些帝王陵墓,出现在眼前的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一尊睡美人的柔美情态出现,真是显得别具一格,成为帝王陵墓史上的一道胜景。
因为我们此次的游历,没有继续往北,可它挡不住的思绪,我仿佛已经登上了北面的梁山主峰,并且巡望着四野相衔的梁山。春天的生机真是鲜花绿野一片,梁山铺展的画卷,把一位佳丽的韵致充分展现了出来。
晴空之下,微风推涌着梁山上的绿树鲜花,在枝影婆娑间,使整个山体好像晃动起粼粼的金光,真疑心这位美人安睡时呼出了轻柔曼妙而又节律匀称的鼻息。我深情地俯视脚下的三峰,或岩石裸露,或黄土覆盖,柏松的茂密叠翠和阙楼的庄重典雅总是引人不禁地猜想。一位历史的佳人,终于归息在美人般的梁山里。而李治这个生前事事依赖皇后的人,死后,又躺在了女人的怀抱里。
在乾陵,人们不仅慨叹佛儒道、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是不是大自然的造化与恩赐,有时比我们渴望的还要神奇的多呢?
2016年7月5日夜,星期二,农历六月初二